<pre id="t1ttr"></pre>
<track id="t1ttr"><strike id="t1ttr"></strike></track>
<pre id="t1ttr"><ruby id="t1ttr"></ruby></pre>
<p id="t1ttr"></p>
<track id="t1ttr"></track>
<pre id="t1ttr"></pre>

<track id="t1ttr"></track>

    <track id="t1ttr"><strike id="t1ttr"><ol id="t1ttr"></ol></strike></track><address id="t1ttr"><pre id="t1ttr"><strike id="t1ttr"></strike></pre></address>

      春天的詩句祝福語大全個性簽名如何表白英語句子 情書幸福離別

      優美詩句

      您現在的位置: 主頁 > 優美詩句 >

      章碣詩三首賞析

      時間: 2016-08-08
          章碣,錢塘(今浙江杭州)人,不知其字,詩人章孝標之子。章孝標應進士試考了十年,至元和十四年(公元八一九年)方才及第。及第后,回家嘉慶①,先以詩寄家鄉友人,詩云:

          及第全勝十政官,金湯鍍了出長安。

          馬頭漸入揚州郭,為報時人洗眼看。

          ——《及第后寄廣陵故人》

          詩意說進士及第比任官更為榮耀,我現在好比鍍了金,出京回家省親。旅程已經快要到揚州,故寄此詩報告朋友們,請大家洗凈眼睛,改變對我的看法。以考上進士為鍍金,是唐人俗語。“金湯”即“金液”。今人以出國留學或獲得某種高一級的資格,稱為“鍍金”,語源即出于此。

          章孝標這首詩反映了唐代知識分子對進士及第的重視,同時也反映了章孝標這個人的氣度狹小。當時有詩人李紳就寫了一首《答章孝標》的譏諷詩:

          假金方用真金鍍,若是真金不鍍金。

          十載長安方一第,何須空腹用高心。

          章孝標讀了此詩,大為羞慚,但因此而終于不成大器,官位止于秘書省正字。

          兒子章碣,也是屢試不及第。咸通末年(公元八七四年),頗有詩名,滿心以為可以成名了。乾符中,高湘知貢舉,章碣去應試。誰知高湘從長沙帶了他的得意門生邵安石來,錄取了安石而不取章碣。章碣怨恨之馀,寫了一首使他幸而能夠傳名于后世的七絕:

          東都望幸

          懶修珠翠望高臺,眉月連娟恨不開。

          縱使東巡也無益,君王自領美人來。

          這首詩以宮怨寄興。唐代選舉制度,有時也在東都洛陽設置考場,不過不是常例。章碣大約在洛陽應試,故比之為東都望幸。第一句說:宮中美人懶得妝飾。第二句說:因為心有怨恨,眉毛蹙緊不開。“眉月”即月牙形的眉毛。第三句說:即使到東都去也沒有好處。第四句說:誰知君王自己帶領了美人來,不會寵幸宮中的美人。此詩對高湘的諷刺極妙!短圃娖穮R》只選了他兩首七絕,這首之外,另一首是《焚書坑》。

          焚書坑

          竹帛煙銷帝業虛,關河空鎖祖龍居。

          炕灰未冷山東亂,劉項從來不讀書。

          秦始皇帝為了箝制知識分子的思想,以鞏固其獨裁政權,收繳天下儒家書籍,統統燒掉。又把政治上的異己分子,主要是儒士,活埋了四百六十多人。這就是歷史上所謂“焚書坑儒”。也可以說是世界史上第一次“文化大革命”。據《史記·始皇本紀》的記載,焚書是在始皇三十四年。當時,秦始皇下令史官,把秦國以外各國的歷史書都燒掉。除了博士們所用的公家藏書以外,民間所藏“詩書百家”書籍,都要在命令到達后三十天內上繳給本郡郡守或郡尉,即在當地焚燒凈盡。燒書以后,人民中如有私相談論詩書的,處以死刑。“以古非今”,反對現政權者,殺其家族。官吏知而不揭發者,同罪。醫藥、占卜、種樹的書,不必焚燒。

          坑儒是在三十五年。當時在首都咸陽的儒生還有不滿言論,始皇下令審問,定罪名為“為妖言以亂黔首”。審問之時,諸生互相檢舉揭發,最后把判定為犯禁的儒生四百六十多人,坑于咸陽。

          由此可知,書是分散在各地焚燒的,坑儒只在咸陽。不知什么時候,有人把“焚書坑”三字連讀,于是在臨潼驪山下偽造了一處古跡:秦始皇焚書坑。章碣這首詩,是賦詠名勝古跡,也是懷古詩。詩意說:燒書(竹帛)的煙火銷滅之后不久,秦始皇的事業就空虛了,因為始皇崩于三十七年七月。“祖龍”是當時人民稱始皇的隱語,“祖”就是“始”,“龍”象征皇帝。始皇生前,用種種方法,固守他的關河,F在,他所居之處,固守也徒然了。故詩云:“關河空鎖祖龍居。”始皇焚書坑儒,也是為了鎖住他的關河,惟恐讀書人起來造反。豈知坑中的竹帛灰還沒有冷卻,關外已經有劉邦、項羽舉兵造反了。而劉邦、項羽都不是讀書的知識分子。

          章碣此詩,立意很新,對仇視知識分子的秦始皇,諷刺也很尖銳。但這首詩的主題思想,卻是說出了一個真理:革命的動力不在知識分子。知識分子能運用他的知識,評論政治,是非、善惡、臧否,都可以憑他的知識論定,但對于施行仁政的統治者,他只能起錦上添花的作用;對于施行苛政的統治者,他沒有把他拉下來的能力。我國歷史上聰明的統治者,對于“處士橫議”,都不十分重視。秦始皇過高地估計了知識分子的作用,干出了焚書坑儒的蠢事,無補于他的“帝業”。倒是中國老百姓,尤其是被壓迫的農民,知道他們自己的力量。所以他們會譏笑知識分子:“秀才造反,三年不成大事。”

          同時人羅隱也有一首《焚書坑》詩云:

          千載遺蹤一窖塵,路旁耕者亦傷神。

          祖龍算事渾乖角,將謂詩書活得人。

          此詩三、四句大意說秦始皇計算錯誤,以為詩書真能救活被壓迫的人民,這一層意思,卻可謂“先得我心”了。

          在“十年浩劫”期間,這首詩曾風行過一時。但是只截取了最后一句,作為革命不需要知識分子的理論依據,也就成為“橫掃一切牛鬼蛇神”的充分理由,結果是與秦始皇殊途而同歸。這是詩人章碣所想象不到的。

          章碣此詩,以為秦始皇是在驪山下掘一個大坑,用以焚書的。所謂“坑灰”,是指竹帛(書)的灰燼。這就與事實不符?邮蔷騺碛靡曰盥袢迳。宋初提倡西昆體的楊億有一首詠秦始皇的詩(《始皇》三首之一),其結句云:

          儒坑未冷驪山火,三月青煙繞翠岑。

          這兩句的詩意完全抄襲章碣,不過他改用項羽入關,焚燒阿房宮,火三月不熄的故事。方虛谷把此詩選入《瀛奎律髓》,評論道:“第七句最佳,作詩之法也?尤逦磶,驪山已火。以一火字貫上意。”這樣一講,反映出作者與評者,都是糊涂蟲。作者知道這是儒坑,不是焚書坑,但是他偷了章碣詩句,改了一個字,說是“儒坑未冷”。四百六十多個儒生是被活埋掉的,不是燒死的?蛹葲]有被火燒熱,怎么說是“未冷”呢?這一句詩簡直是事理不通,而方虛谷卻以為此句“最佳”,并且用來教人以“作詩之法”,豈不可笑?方虛谷說此二句以一“火”字貫串,而沒有想到儒坑中本來沒有火,F在我給作者改一句為“焚書未燼驪山火”,這才是“以火字貫上意”了。

          章碣的詩,現在僅存二十六首于《全唐詩》中,七律為多,未見佳作。方干有《贈進士章碣》詩,首二句云:“織錦雖云用舊機,抽梭起樣更新奇。”這是說他作詩雖用舊形式,卻能有新意。結句云:“此時才子吟應苦,吟苦鬼神知不知。”可知章碣也象孟郊、賈島一樣是個苦吟詩人。只是才分不高,即使吟苦,也未能有足以使“鬼神驚”的佳句。

          羅隱也有一首詩《送章碣赴舉》,其頷聯云:“久經離亂心應破,乍睹升平眼漸開。”似乎是在黃巢兵敗之后才入京應舉。但《唐詩紀事》說他是“登乾符進士”,乾符止有六年,正是王仙芝、黃巢舉兵之時。章碣既未在高湘榜下及第,或者在此后一二年內終于成了進士,但又與羅隱詩意不合。此后他的傳記是“流落不知所終”,恐怕也是戰事的影響。

          章碣還有一首詩值得注意:

          東南路盡吳江畔,正是窮愁暮雨天。

          鷗鷺不嫌斜雨岸,波濤欺得逆風船。

          偶逢島寺停帆看,深羨漁翁下釣眠。

          今古若論英達算,鷗夷高興固無邊。

          這首詩沒有題目,只題作“變體詩”。律詩第一、三、五、七句向來不用韻,此詩卻押了“畔”、“岸”、“看”、“算”四個仄聲韻,這是他創造的變體律詩。顧況作“吳體”詩,溫庭筠作“雙聲”詩,李商隱作“當句對”詩,和章碣這首“變體”詩,都反映著中唐以后,有人在律詩的形式方面,試探于創新,但是都沒有成功。

          ①唐人以進士及第后回家省親,謂之“嘉慶”。又稱“拜家慶”。

          原載:《唐詩百話》下。作者:施蟄存

      深度閱讀